「以药养医」是医疗体系的结构性通病。从根本上说,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承认知识分子的价值,甚至还给医生制定了收支任务。
(资料图)
「逼良为娼」的结果是,医娼遍地,医疗成为新三座大山之一。
现在,国家重手出击,据报已有159名医院院长进去。
网上流传的一人份审计署针对广东的报告征求意见稿中,药品生产总值前50家企业投入的技术开发费用,仅为销售费用的6.61%!
上海的一家医院,点名药厂开除4名「药代」。
药厂、药械公司、医院、医生、院长、药代,纷纷撇清关系,展开自救。
一场医药行业的「踩踏式自救」正在全国上演,一切才刚刚开始!
风暴骤起,159名院长被查
仅今年以来,医药领域整治才刚刚开始,已有159名院长被查,可谓「溃堤」。
这股暴风刮到何种程度,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,不敢想象。
在点对点的C端,全国约300万名药代,是利益输送的关键节点。风暴骤起,药代们连夜解散微信群,再也不敢踏进医院的门。
根据审计意见稿,2021年至2023年5月,广东省药品生产总值前50家企业的总销售费用中,涉及推广、咨询、服务等内容的第三方服务费用占64.79%,差不多正好是回扣部分。
而在公对公的B端,从以往通报的商业贿赂案件细节来看,药企通过举办学术会议,以会议赞助费、专家讲课费、培训费等方式行贿。
根据审计意见稿,2021年至2023年5月,主产中成药的一品红公司通过会议服务公司,以支付学术会议费、医学服务费等名义将16.75亿元转入特定人员账户用于支付各区域医院公关费用。
8月以来,至少有10场即将举办的医药行业学术会议、论坛等宣布延期。
审计报告直指医药行业学会管理混乱,成为医药企业利益输送平台。
整个行业一片风声鹤唳!
开除药代就能解套?
面对巨震,一位青年医生说,医生现在分为三派。
一派是大佬们,忙着自纠自查,清退讲课费、回扣费等,希望这股风快点刮过去。
一派是中佬们,可能会想着公立医院没好处了,干脆跳槽到民营医院去。
一派是小佬们,反正吃不到肉,看神仙打架图个开心。但今后可以预见的是待遇下降,那就学公务员,到点打卡、整点下班。
无论如何,自救是必须的。上海一家医院,可能有点急了,分别向上海诺华贸易有限公司和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发送了《建议函》,要求开除或调岗4名医药代表。
在广东的审计意见稿中,2021年至2023年3月,主产中成药的珠制药厂累计支付服务、咨询等费用30.82亿元,由相关员工个人账户用于药品公关。
这些钱,最终都通过转嫁给患者和医保基金,回流到药厂。
全国都差不多。
审计报告披露了康朝药业的一个案子。该厂销售的清华牌薏辛除湿止痛胶囊等药品,直销价0.32元一粒,增加一个销售环节,直接加价到1.26元,差不多是原价4倍。
看审计报告,中成药的问题更明显。这也能理解,化学药的成分是公开的,只要不是独家的新药,价格很好比较。而同一类型的中成药,可能有各种配方,自然可以产生自主定价空间。
这个行业可怕到什么程度?中部省份一家医院,副院长接受药厂安排的女性陪侍,竟然弄死了陪侍女。安抚女方家庭的数百万元「公立费」,也由请托者埋单。
集采?集彩!
要不是审计报告,我真不敢相信药企原来是这么干的。
2021年至2023年5月,广东省药品生产总值前50家企业的总成本中,总销售费用超过一半,高达446.17亿元。
相比之下,技术开发费用仅29.5亿元,仅为销售费用的6.61%!
这可是生产总值前50家企业呀!
我们的患者,都在用什么样的药!都在花什么样的钱!
医院的朋友说,现在控制费用的主要方法是集中带量采购,但他们极少给亲戚朋友推荐,因为「根本没什么效」。
而有效的药品,又因为价格原因被排除在外。
这可能也是国内药厂不愿意投入研发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而且,集采也会被使阴招。广东发现,2023年1月,葡萄糖粉剂被纳入省级集采品种,中选规格为500g/袋,而医院临床常用规格为82.5g/袋。
没办法,医院只好专门安排4位医护人员手工分装。
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等3种国家和省级集采中选产品,因未配备使用装置、缺少使用用途调整说明等原因,无法直接用于临床治疗。
其他药械采购更不用说了。
精彩不?
但也有朋友说不要急:
如果只是为了这个目的,那倒也不错,可暂解财政困难。
但可以确定的是,医生倒霉,好处与患者无关。最大的可能是,医生踩踏式自救之后,公立医院恢复为供销社式。
关键词: